新德大藥局
  • LINE藥物諮詢
  • FB藥物諮詢
  •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 最新醫藥資訊(專業人員區)
  • 追蹤Instagram
  • 聯絡我們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一次搞懂中暑!

5/30/2018

0 評論

 
0 評論

熱中暑、熱衰竭及發燒,症狀處置大不同

5/28/2018

0 評論

 
圖片
​台北騎車到墾丁!男熱昏「休息就好」…50分鐘後買飲料一半倒地身亡

熱中暑、熱衰竭及發燒,症狀處置大不同

中暑死亡率極高,千萬要注意!!

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朋友!!

記者董美琪/綜合報導

烤番薯報到!全台27日最高溫在台北,達到38.2度,白天氣溫越來越高,也讓路上騎士等紅燈時更難熬,陽光曬到皮膚都痛了。屏東縣恆春25日發生男遊客騎車環島,疑因熱衰竭致死,連續2次在鵝鑾鼻公園昏倒,最後送醫不治,是今年熱死首例。

根據《自由》報導,一名45歲吳姓男子從台北出發騎機車環島,25日騎到恆春墾丁鵝鑾鼻公園,當天中午32度,男子突然熱昏倒地,雖然一度恢復意識,對前來的公園巡查員及救護員表示,自己中暑休息一下就好,不願麻煩別人就醫,婉拒救護人員送醫院。

吳男過一會到廁所沖涼降溫,並到附近商店買飲料降暑,沒想到打赤膊、坐在大理石桌的他,突然「啪」昏倒在地,店家發現趕緊報案。屏東縣消防局表示,當天先接到公園內救護通知,當事人婉拒回隊後,沒想到50分鐘後又收到通報同一個公園有人求救,到場發現是同1位民眾。

吳男經AED體外電擊去顫及熱心民眾不停CPR搶救,但仍回天乏術,研判是嚴重熱傷害所致。收治吳男的恆春旅遊醫院指出,吳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約2小時急救仍宣告不治。

吳姓男子正值壯年,因熱衰竭死亡很罕見,可能也與本身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有關,急救時皮膚也乾達「中暑」現象,熱傷害恐加重高血壓。

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藥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6大族群,都屬熱傷害的高危險群,應盡量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暴露於高溫之下,外出也最好穿著淺色、輕便的衣服,每天至少喝水2000c.c.。

熱傷害的症狀為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

若發現身旁親友出現疑似徵兆,應迅速帶離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原文網址: 台北騎車到墾丁!男熱昏「休息就好」…50分鐘後買飲料一半倒地身亡 | ETtoday社會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28/1178412.htm…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熱衰竭
#中暑
#發燒
0 評論

橫紋肌溶解症

5/27/2018

0 評論

 
圖片


肌肉主要分三大類,有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而橫紋肌指的是骨骼肌和心肌,特別是骨骼肌。


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指的是骨骼肌急速的損傷,肌肉損傷的結果,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及細胞膜的破壞,肌肉的一些蛋白質及肌球蛋白(myoglobin)會滲漏出來,進而進入血液中並隨後出現在尿中。尿中出現肌球蛋白的狀況稱為「肌球蛋白尿」。所以「橫紋肌溶解症」其實只是一種症狀,有許多的原因都會造成此一 現象。

受影響的肌肉通常會出現疼痛或有壓痛,肌肉收縮的力量也會下降。肌肉的表皮可能會出現腫脹及充血的現象。當肌球蛋白出現在尿中時,尿的顏色會呈現深棕色,由於肌球蛋白的構造與血紅素有些類似,所以用一般測血尿的試紙來測試也會 出現陽性反應。如果血中的肌球蛋白不多,幾天內通常都會痊癒。如果肌肉破壞的比 較厲害,尿中肌球蛋白的濃度太高時,就會導致腎臟機能的損傷,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

當肌肉遭受損傷時,肌肉中的酵素也會釋放到血中來,其中最常運用的檢查就是肌氨酸激脢 (creatine kinase, CK)值的測定,在正常情況下CK值應低於200 U/L,在產生「橫紋肌溶解症」時,CK值會高達數千或甚至上萬。 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很多,可以把它歸納為幾類:

1、肌肉受到創傷或擠壓。肌肉的創傷可以因撞傷、燒傷而引起,較長時間的昏迷也可能 把肢體給壓傷肌肉長時間的抽搐(如癲癇)或持續收縮(如破傷風)。

肌肉過度的使用,或太激烈的運動,如行軍、跑馬拉松。在構造上處於較局限空間內 的肌肉較容易受損,例如小腿的脛骨肌。肌肉缺血,像四肢的大血管有阻塞時。嚴重的肌肉發炎。

像自體免疫失調引起的多發性肌炎,或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 肌炎。生物毒素,例如有一種海蛇的毒素。酒精性肌肉病變。代謝性的肌肉疾病,最常見的包括肝醣及脂肪代謝異常。

患者平常可能只有輕微的無 力或絲毫沒有症狀,不過在持續劇烈運動一陣子後,肌肉會疼痛僵硬,血中CK值會升 高,並出現肌球蛋白尿的情形。

這些代謝的異常肇因於代謝途徑中某些酵素的缺乏, 這些原因通常必須靠專門的實驗室才能檢查出來。遺傳性陣發性肌球蛋白尿。藥物所引起的肌肉病變。

在藥物方面,有些人的體質特殊,在接受某些麻醉藥時會產 生一種叫「惡性高溫」(malignant hyperthermia)的情況,患者的體溫會急遽的升高,全身肌肉僵硬;一些接受精神病藥 物的病人,會產生「惡性抗精神病藥物症候群」也會導致全身肌肉僵硬。另外較常見 的是一些降血酯的藥物,可能會引起肌肉疼痛、無力、甚至達到橫紋肌溶解症的地步。休克及敗血症。
 

2、原因不明
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雖然多,但是有許多情況是可以預防的。除了醫師病人 對上述原因能提高警覺外,病人在出現較輕微症狀時能夠求醫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把原因找出來,嚴重的情況應該是可以避免的。像一些代謝性疾病的患者就有必要 限制運動量,出現肌肉疲勞、疼痛、僵硬時就要趕快休息。

當真正發生了「橫紋肌溶 解症」時,通常在治療上必須給予大量的液體,鹼化尿液,及使用利尿劑。其目的在於減少肌球蛋白對腎臟的損害。

​各位朋友,請記得運動不要太過劇烈,運動後記得多喝水,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就可以減少橫紋肌溶解症所造成的急性腎衰竭。喝杯水吧!

0 評論

從健身教練吃到很胖到練回健身建練的模樣

5/20/2018

0 評論

 
為了體驗胖子瘦身的心路歷程,健身教練Drew Manning進行了「人體實驗」,花了六個月時間,他完全不運動,並食用大量的垃圾食物,把自己養胖到「人生巔峰」,胖得像是另一個人。


圖片
這段時間中,他平均每天進食快5000大卡的熱量,大量食用甜點、漢堡、可樂等垃圾食物。最後,他的肚子凸了出來、胸部垮了、肌肉全都消失不見,他的個性也受到影響,每天都很懶惰,又很易怒、焦慮、沒耐性,改變之大甚至影響到與家人的相處。

接下來的六個月內,他開始執行瘦身計畫,但運動已成為他的夢靨,感到頭痛、痠痛,又很飢餓,有段時間他進入了撞牆期,每次量體重都沒有太大變化,讓他很沮喪,最後你猜他有練回來嗎?

他花了多少時間,才練回原來的模樣?














































​
圖片
最後經過了快一年的時間才把這身肌肉練回來。

所以如果想減重,又快速減重,除了很容易復胖,還很傷身體,健身教練靠飲食還有運動也要花一年時間才行。

肥胖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吃得胖,這位教練也要花半年的時間才吃得胖,所以變胖也是日積月累下來造成的,千萬別小看平時錯誤的壞習慣,讓我們一起來建立生活的好習慣吧!
0 評論

一次搞懂-新文明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5/16/2018

0 評論

 
圖片
為什麼會類風濕性關節炎呢?

因自身免疫系統出錯-無法辨識敵我 開始攻擊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當免疫系統的細胞從血液跑到關節滑膜去攻擊,會讓滑膜反覆發炎、變得更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更使關節附近的韌帶變弱,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患者因而感覺到關節疼痛與紅腫。
(但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則是出在硬骨與硬骨之間的軟骨被磨損殆盡,與分泌潤滑液的滑膜就沒什麼關係。)

首先最常注意到的就是關節又紅又腫又痛,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從小的關節開始侵犯,像手指頭的關節或腳趾頭的關節,接下來就會慢慢進展到手腕、手肘、踝關節、膝蓋等處,也容易同時侵犯兩側的相同關節,像是兩隻手、雙側膝蓋、或兩側肩膀都同時有症狀。由此可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是可以造成多個關節同時發炎。(與其他關節炎不太一樣,例如痛風造成的關節紅腫熱痛常常會是以一個關節,像是單側腳的大腳趾的紅腫熱痛為主)。

患者發病後可能於早上起床時,或坐了很久沒活動後,就會感覺到關節僵硬。還可能覺得愈來愈疲累,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有時有點微微的燒,「夯夯」的感覺,但不至於發高燒。

為什麼免疫系統要攻擊關節呢?

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類似的是,我們還無法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原因。
​
有幾種可能,有人推測是因為患者先有個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改變了免疫系統;有研究學者認為抽菸會讓免疫系統出錯;另外,荷爾蒙的變化也是可能之一,舉例來說,女性患者懷孕時症狀容易改善,但產後,症狀卻常再度加重,代表荷爾蒙變化與免疫系統辨識敵我是有關係的。

什麼人較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呢?

第一危險因子是女性,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是男性的三倍(但臨床觀察裡,男性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發生在各個年紀,年輕人也會得,老人也有機會,但通常以40到60歲發病最常見。抽菸也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機會上升,有菸癮者發病機會是無吸菸習慣者的四倍。另外,也與家族史、體重過重等因素有關。

​常見的併發症?

肢體產生畸形,患者手指偏向小指方向,呈現不自然的形狀。
手部關節的反覆發炎也會帶來腕隧道症候群,讓手部有麻木感及刺痛感,甚至肌肉萎縮。
大約四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有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讓皮膚下有異常突起的類風濕結節,可能是位在手肘、前臂、手指頭,也可能長在心臟、肺臟裡。長在肺部的類風濕結節雖然不是惡性細胞,但還是會讓患者咳血、肺部塌陷。

除了關節與皮膚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影響血管、唾液腺、、眼睛、心臟、肺臟、腎臟、神經組織、與骨髓等多種器官。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讓眼睛及口腔的潤滑液分泌減少,造成乾眼或口乾舌燥,也會讓眼白鞏膜處發炎,讓眼睛疼痛發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會攻擊紅血球,導致貧血,但血小板的數量卻異常上升,增加血栓生成,而提高了中風、心臟病發等疾病的發生率。心臟外包著一層組織,叫做心包膜,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讓心包膜發炎、增厚變緊,而影響到心臟的跳動。類風濕性關節炎同樣會使肺臟外的肋膜發炎,讓患者每一次呼吸都感到疼痛。另外,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疾病本身,與其治療用藥,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機率!

如何被診斷出類風溼性關節炎?

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所定的診斷標準
(7 項裡面要有多於 4 項,而且其中前 4 項要超過 6 星期以上) 
1. 晨間僵硬:關節在早晨起床時,會有僵硬的感覺,超過一小時活動時間之後,僵硬的感覺會逐漸消失。
2. 超過 3 個關節慢性發炎。
3. 侵犯手部關節。
4. 對稱性發作。
5. 在皮膚的表面會出現小結節。
6. 在血液中可發現一種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
7. 在X光片可發現關節骨骼的侵蝕。

常用藥品有哪些?

1、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或類固醇

2、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能透過免疫調節的方式控制關節發炎,抑制免疫系統攻擊自身關節的程度。

3、新的生物製劑

A. 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1. Etanercept(Enbrel®,恩博針筒裝注射劑)是腫瘤壞死因子的受體(receptor)融合蛋白,可以和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結合,使其無法誘發發炎反應。

A-2. Adalimumab(Humira®,復邁針筒裝注射劑)及 Golimumab(Simponi®,欣普尼注射液)是腫瘤壞死因子的抗體(antibody),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表現。

B. 作用在 T 細胞:Abatacept(Orencia®,恩瑞舒凍晶注射劑)的作用機制是抑制 T 細胞,阻斷免疫反應。

C. 作用在 B 細胞:Rituximab (Mabthera®,莫須瘤注射劑) 與 B 細胞上的 CD20 抗原結合,而達到調控免疫反應的目的。

D. 作用在白血球介素(IL-6, interleukin-6 ):Tocilizumab(Actemra®,安挺樂靜脈點滴注射劑)是 IL-6 的受體拮抗劑,可抑制發炎反應中 IL-6 的作用。

除了藥品還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患者?

患者平時可使用副木、支架支撐肢體,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手術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有角色,當關節已被破壞到變形嚴重,就要用手術修復、置換、融合,重建關節樣貌。

 那風濕性關節炎會痊癒嗎?

「不易痊癒」,病患雖然很難「痊癒」,但能達到長期不用藥、且能不復發的緩解狀態。正規治療後就像多數的慢性病一樣控制良好,不但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自理能力,甚至能接近同年齡、同體位的一般正常人一樣,但反觀若放棄治療或偏採民俗療法,則可能惡化甚至導致喪命。

如何調整生活能夠減少發作疼痛呢?

1、適時宣洩壓力。(面臨壓力的時候,身體的荷爾蒙高低起伏會改變,進而影響身體運作,可能改變免疫系統而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
2、盡量少碰容易讓自己發作的食物。(有些患者會認為自己在不吃速食、牛肉、牛奶、或麵粉類食物之後,症狀有明顯改善。)
3、多洗手、注意衛生與作息正常之外,記得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感冒常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度復發)
4、最好趕快戒菸。(抽菸者不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較高,症狀也會比較嚴重。)


何時該就醫,找免疫風濕科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就該提高警覺,找時間去就診。

1、對稱性、多發、大小關節疼痛

2、關節紅腫熱痛

3、關節、全身晨間僵硬

4、症狀持續好幾週無法緩解

以前只有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等,但現在有生物製劑,以前要持續吃藥好幾個月才能感覺病況改善,現在只要用藥2週病人就明顯「有感」,因發炎導致的腫痛、僵硬能獲大幅緩解,對生活品質的改善非常明顯有效。免疫疾病的病患因為免疫系統出狀況,所以針對免疫系統投藥更要特別小心謹慎,風濕免疫科醫師最熟悉這些新藥的用法,應該找風溼免疫專科醫師診斷、處方,不但能有健保給付、也才有保障。
0 評論

吸菸的壞處

5/16/2018

0 評論

 
圖片
吸菸的壞處

1、吸菸會導致癌症。世界衛生組織證實30%的癌症和吸菸有關。

2、吸菸引起心臟血管疾病、易導致中風。

3、吸菸導致肺癌、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

4、吸菸導致男性失去性機能及生育能力的機會大增。
 
5、吸菸者易罹患骨骼疏鬆症及更年期提早來臨。

6、孕婦吸菸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甚至導致流產機率增高。

7、吸菸使牙齒及手指變黃、容易口臭,並會導致「香菸臉」。

8、吸菸害人害己,因此戒菸才是長壽、健康最佳的方法。

戒菸的好處
​
論短期:開始感受空氣清新、食物美味,身上不再有菸臭味。

論中期: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減少,皮膚顯得光澤有彈性。

論長期:中風及癌症危險性大為降低;減緩老化,讓生活更自在。


0 評論

祝福天下母親,平安喜樂!

5/13/2018

0 評論

 
圖片
#母親節

大家有多久沒有向辛苦的母親表達感謝呢?

又有多久沒對偉大的媽媽說句「我愛妳」呢?

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

即使沒有康乃馨,

也要回家給媽媽一個溫馨的擁抱,

同時對親愛的媽咪說聲: 媽咪!感謝您!我愛您

還有,記得讓媽咪天天都像母親節一樣快樂健康

一起度過充滿心意&馨意的母親節吧 !

今 生 今 世

| 余光中 |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但這兩次哭聲的中間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
迴蕩了整整30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0 評論

想減重的你,為何不能喝含糖飲料?

5/11/2018

0 評論

 




0 評論

新髮靈治療半年前後對照圖

5/6/2018

0 評論

 
圖片
FROM 
Superiority of dutasteride over finasteride in hair regrowth and reversal of miniaturization in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label, evaluator-blinded study

Sujit J.S Shanshanwal, Rachita S Dhurat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LTMMC and Lokmanya Tilak Municipal General Hospital, Mumbai, Maharashtra, India


新髮靈具有“雙重”抑制效果,同時抑制5α-reductase type 1 及5α-reductase type 2。
生髮效果優於Finasteride,尤其在頭髮前額區的區域。
但是如果沒有毛囊的區域是“無效”的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控油,若落髮加上頭皮出油,新髮靈(生髮兼控油)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治療方法。


其他相關資訊
1、雄性禿藥品比較表
2、​一次搞懂治療雄性禿的新藥-新髮靈
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在官方LINE詢問喔!

加入我們的LINE
加入LINE
0 評論

雄性禿藥品比較表

5/6/2018

0 評論

 
雄性禿藥品比較表
#新髮靈
#柔沛
#波斯卡
圖片
0 評論

新竹馬偕打錯新生兒疫苗還隱匿,藥師:關鍵在落實「三讀五對」

5/4/2018

0 評論

 
三讀五對很重要,病人如果自己也能夠再核對一下,也更能確保自己的用藥安全。
就像在銀行領錢一樣,領完自己總會在算一下。
(中央社)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護理人員將新生兒B肝疫苗注射錯打成巴斯德五合一疫苗,經查有4名嬰兒受影響,院方今天坦承疏失,表示已和家屬溝通,將負起責任,提供必要醫療追蹤觀察。

新竹馬偕醫院2月初爆發打錯疫苗事件,4名新生兒原本應接種B型肝炎疫苗,卻誤打為出生4個月後才應施打的五合一疫苗,即便發現有誤也未通知家長和衛生單位,涉嫌隱匿不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稍早證實。

新竹市衛生局代理局長楊清媚今天受訪表示,衛生局接獲通知後,立即調查,請院方提供相關資料釐清案情細節,若有違反相關法規,將依規定處辦;另也要求醫院主動對家屬及個案進行追蹤和關懷,並回報衛生局。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今天發聲明表示,針對疫苗注射問題,已與新生兒家屬溝通,院方將負起最大責任與誠意,承諾為新生兒提供必要的醫療追蹤觀察。

新竹馬偕醫院說明,今年2月6日院內藥局依照處方,應送4支B肝疫苗至嬰兒室,但由於疫苗外觀與五合一疫苗極為相似,擺放位置也相近,因此不慎提供成巴斯德五合一疫苗,當班護理師也未發覺藥袋內藥物有異,為4名新生兒施打疫苗。

院方表示,發現疫苗注射事件後,在以「病人安全」為最高考量的前提下,院內小兒感染科主任依據文獻查證,並立即諮詢專家,五合一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不會傳染疾病,且為常規施打疫苗,安全性高,密集觀察4名新生兒,並進行相關健康評估,確認均未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出院時及後續門診均無異常。

院方解釋,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院內病安通報,並啟動根本原因分析流程,於2月至4月間進行所有相關人員、主管約談及場地訪視,作出報告後,於病安公開會議公布報告內容及改善方案,進行相關檢討與改進。

被媒體揭露家長才知道:實在太可怕
《壹週刊》報導,事發當時,相關人員立刻通報二位兒科醫師及病房主任醫師,值班醫師也立即去了解嬰兒的狀況是否出現異樣,而當時了解內情的醫生都還表態說,要儘快決定何時告知家長,還要將此案在兒科會議中提出討論。


然而最終院方並沒有去面對問題,而且隱瞞家長未告知,壹週刊接獲知情人士的爆料並調查求證後,由記者告知家長,家長知道後,院方才趕緊打電話去道歉。

有媽媽生氣說,打聽過新竹馬偕新生兒科很強才會轉院生產,也覺得馬偕的衛教做得很好,結果卻在藥物管理上出這麼大的紕漏,實在太可怕,也失去對新竹馬偕的信任。還有媽媽表示,家族裡有人可能被打了過期疫苗,結果得了小兒麻痺,現在聽到自己的小孩出生第一天就打錯疫苗,難以置信也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避免給錯藥?落實三讀五對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林雅萍曾在《志為護理》期刊第八卷第四期投稿,指出據美國研究統計,在給藥過程中,因為護理人員給藥過程導致錯誤,約佔所有藥物事件的49%,而國外文獻性回顧指出,影響護理人員給錯藥物的原因包括:給藥時專注力不足、未確認病人、工作量負荷大、計算藥物劑量能力不足、不了解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經驗不足、缺乏警覺心等。

國內一份研究於2006年調查,雲嘉地區醫院294位護理人員對於給藥錯誤原因之看法,護理人員認為出錯原因包括藥師將藥物裝錯、藥品外觀相似、 遺漏確認病人、未執行「三讀五對」、工作被中斷等。在醫院裡,給藥過程中最主要的參與人員為醫師、藥師、護理人員,是一複雜過程,而護理人員是給藥過程中最後的把關者,護理人員若未能正確核對,給藥錯誤就可能發生。

《蘋果日報》報導,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指出,新竹馬偕的事件,肯定會影響家長讓孩童接種疫苗意願,他建議家長可觀察醫院是否落實「三讀五對」,

「三讀五對」指的是醫師開立疫苗處方後的流程:
一讀:從藥架取出藥罐
二讀:從藥罐倒出藥品
三讀:將藥罐歸位回藥架
五對:病人、藥物、時間、劑量、途徑對

​羅東博愛醫院蔡慧娜、柯懿倫藥師則曾建議,藥師應於調劑時,能養成同時看學名,商品名及劑量的習慣,降低因商品名字數較少,雷同度比例高,所造成的誤判,對於發音或外觀相似的藥品,若有疑慮時應逐一拼出全名,避免相似藥品造成的給藥錯誤。

黃高彬說,嬰幼兒疫苗接種通常有2名護理師執行,1人負責固定,另1人施打,彼此也能互相監督;若有醫院便宜行事,將疫苗存放在門診區而非到藥劑部取藥,忙中出錯機率大增,就建議換家院所接種。

疾管署:最嚴重可取消醫院兒童預防接種資格
《ETtoday》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受訪時表示,依合約規定,醫院若發生疫苗接種異常事件,應該在一天之內通報衛生單位,但一直到5月2日媒體揭露前,相關單位都並未接獲新竹馬偕的通報,明顯違反規定。

新竹市衛生局已經要求院方提出檢討報告,且組成專案小組進行調查,追究責任,最嚴重可以取消醫院兒童預防接種資格。

至於新生兒提早接種五合一疫苗,羅一鈞表示,根據現有文獻報告應不致於對新生兒出現負面健康影響,但是會被視為「無效疫苗」,後續必須按照規定的時程重新接種。

《壹週刊》報導,而新竹馬偕院方已經承諾家長會為新生兒提供必要的醫療追蹤觀察,提出改善方案包括:

疫苗冰箱藥盒中文標識加大。
加大疫苗透明塑膠袋包裝,並進行條碼辨識作業。
更改外觀相似疫苗之擺放位置。
強化藥局藥品覆核機制。
對新生兒施打疫苗時,護理人員必須進行條碼及影像辨識。
0 評論

健保新舊制比一比(2018年5月及6月開始實施)

5/4/2018

0 評論

 
圖片
0 評論

這是真的嗎?英研究:多攝取油脂含量高魚類 更年期可延後3年

5/2/2018

0 評論

 
新聞總愛用聳動標題引導民眾。
讓我們仔細來看看 "這是真的嗎?" 之後會有一系列的文章帶大家來檢視這方面的新聞

直接說重點
這項研究無法確證飲食行為實際導致較早進入更年期。所以不用刻意去改變飲食。
但是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基於這些慢性疾病,本身就需要調整飲食,而不是調整飲食就能將更年期延後。


素食主義者,因為飲食差異導致攝取的營養不同,使得素食主義者提早一年進入更年期。

​
下方有中文跟英文版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發現,多攝取油脂含量高的魚類,可能讓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時間延後3年。此外,多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義大利麵與白米飯,則可能提早1.5年進入更年期。不過,專家指出,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並非論證食物導致更年期延遲或提早,女性無須因此擔心改變飲食習慣。

里茲大學針對914名在40至65歲進入更年期的英國婦女,展開這項長達4年、首度檢視食物與更年期之關聯的研究,研究成果刊登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常吃精緻碳水化合物 早1.5年停經
研究發現,鮭魚、鯖魚與沙丁魚等油脂量高的魚類,與更年期延後報到最有關聯,每天攝取90克相關魚肉,可延後3.3年進入更年期,而多攝取豌豆、豆類、扁豆與鷹嘴豆等豆科食物,也有助於延遲更年期,每天攝取90克可延後1年。多攝取維他命B6與鋅也有相關功效。另外,吃肉者比素食者平均延後1年進入更年期。

這項研究也將體重、生育次數等影響更年期開始的可能因素納入考量,但不包括遺傳因素。英國婦女平均51歲進入更年期,而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罹患骨質疏鬆與心臟疾病的風險較高,晚進入者則較可能罹患乳癌、子宮癌與卵巢癌。

對於上述發現,研究人員解釋,豆科食物含抗氧化劑,可維持較久的月經年限,高油脂魚類的Omega-3脂肪酸也有刺激身體抗氧化能力的效果。精緻碳水化合物將增加「胰島素阻抗」的風險,進而干擾性荷爾蒙的活動,並提高雌激素濃度,這些都可能增加月經週期次數,致使卵子較快被排光。

倫敦帝國學院內分泌專家賈雅森納(Channa Jayasena)指出,「身體的新陳代謝在排卵的控制與月經來潮上扮演重要角色。這些觀察性研究的一大侷限,是無法確證飲食行為實際導致較早進入更年期,在掌握這類證據之前,我不認為有理由改變飲食」。英國更年期學會主席艾伯內希(Kathy Abernethy)則認為,儘管這項研究無法證明任何因果關聯,但仍有助於瞭解某些女性為何比他人更早進入更年期。

Women who eat more pasta tend to get menopause earlier

By New Scientist staff and Press Association

A study of more than 900 women in the UK has found that eating more white pasta and rice is linked to getting menopause earlier, while a diet rich in oily fish is linked to later menopause.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to tell if these diets directly affect the onset of menopause, or if they merely reflect some other, hidden factor.

Janet Cade,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UK, and colleagues analysed data from 900 women who experienced menopause between the ages of 40 and 65. They found that the average age of menopause was 51, but that certain foods were associated with when menopause begun.

Women who ate an additional daily portion of refined white pasta or rice tended to reach menopause around one-and-a-half years earlier than average, while an extra daily serving of oily fish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lay of more than three years.

Diets high in fresh legumes – such as peas and beans – were linked with women reaching the menopause around a year later. Higher intake of vitamin B6 and zinc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later menopause.

Health implications
“The age at which menopause begins can have serious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some women,” says Cade. Women who go through menopause early can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osteoporosis and heart disease, while those who do so later can b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breast, womb and ovarian cancers.

Cade and her colleagues suggest that the antioxidants in legumes may help keep the menstrual cycle going for longer, and that omega 3 fatty acids – which are abundant in oily fish – may boost this. It’s possible that refined carbohydrates increase the risk of insulin resistance, which may interfere with sex hormones.

“The body’s metabo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regulating ovulation and periods,” says Channa Jayasena,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But he warns against inferring a dietary recipe for delaying the menopause from this study. “Unfortunately, a big limitation of these observational studies is their inability to prove that dietary behaviour actually causes early menopause. Until we have that type of proof, I see no reason for people to change their diet.”

Journal referenc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0 評論
    依主管機關相關規定,專業醫藥資訊僅提供醫藥專業人員參考(請申請核可通過後,即可閱讀專業人員區)。
    恕不對外開放非專業人士使用。

    每月文章

    一月 2023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八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六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十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類別

    全部

    RSS 訂閱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全年無休)  早上九點至晚上十一點四十分  (09:00~23:40)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饒河街204號

聯絡我們

02-2767-3402
圖片
  • LINE藥物諮詢
  • FB藥物諮詢
  •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 最新醫藥資訊(專業人員區)
  • 追蹤Instagram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