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大藥局
  • LINE藥物諮詢
  • FB藥物諮詢
  •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 最新醫藥資訊(專業人員區)
  • 追蹤Instagram
  • 聯絡我們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你知道這樣吃也能抑制食慾嗎?

6/18/2019

0 評論

 
飲食到底該按什麼順序吃才合理?可能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

「先吃飯菜,再喝湯,最後才吃甜點和水果。」但其實,這種飲食順序並不符合養生原則。

所有的「胖」都與「吃」有關,但會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吃的步驟上出了問題。因為,會造成身體肥胖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吃得太多,而是食物在身體內停留太久的緣故。

原則上,食物在胃腸裡逗留的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肥胖的體形;食物進入體內,能夠很快的被消化代謝掉,就不會形成身體的負擔,也就不會引發脂肪的堆積,自然也就不會發胖了。

世上有許多不同的飲食法,無論哪種方式,也都有令人理解後恍然大悟的理論,但是,卻不代表是百分之百適合自己身體的飲食法。每個人的身體狀態都不同,而且身體每天都在變化,光靠單一理論,並不能涵蓋所有身體狀態的差異。不過,只要讓自己的身體條件跟飲食法理論的條件相同,要獲得健康也不是不可能。

改變用餐順序,就能脫離胖胖危機!

來看看兩篇研究。

一、2011年發表在學術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用餐時先讓受試者吃蔬菜(包心菜與牛番茄),再吃碳水化合物(米飯),可優化餐後30分鐘與60分鐘的血糖控制,更可降低糖化血紅素(HbA1c)。

二、2015年7月發表在《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也顯示,受試者先吃蔬菜(番茄生菜沙拉佐義大利醋、奶油花椰菜)與蛋白質(去皮烤雞腿肉),之後再吃碳水化合物、果汁(麵包與柳橙汁)(見圖表2-1),餐後30分鐘、60分鐘與120分鐘的血糖顯著下降,餐後胰島素濃度也大幅趨緩。

圖片
「蔬菜→蛋白質→澱粉」,這樣吃才對喔!

上述兩篇研究都顯示,用餐時先吃生菜沙拉再吃米飯,能有效控制餐後血糖。

其他國外文獻更指出,生萵苣(60公克)、橄欖油(10公克)與醋(10公克)一起食用,能夠緩和餐後血糖上升、抑制食慾。主要的原因是,生萵苣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具高黏性,能延遲、降低胃排空速率(拉長消化時間)、抑制血糖上升速率。此外,生萵苣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改善體內胰島素阻抗,使血糖變得更容易控制;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簡稱MUFA,能強化胰島素敏感性,並刺激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 1,簡稱GLP 1,迴腸的分泌物之一)分泌;醋則能有效減緩消化速率、抑制餐後血糖上升。

更詳細的來看看進食順序:

①【先吃大量的「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不具熱量,進食前先攝取這類食物
可以填補胃腸的部分空間
例如:蔬菜、海藻、菇類

②【再將「蛋白質」吃完】
例如:肉、魚、大豆類等等「蛋白質」食物
如果是肉片炒蔬菜兩種混在一起的料理
進食前要分成兩部分並控制好份量。

瘦身期間要挑選脂肪含量越少的蛋白質越好
像是大豆蛋白(如黃豆、豆腐)
或是魚類、雞、鴨、鵝等白肉類
而豬、牛、羊肉屬於紅肉
脂肪含量較多,盡量少吃。

③【最後吃「碳水化合物」】
先將「膳食纖維」及「蛋白質」吃完
最後才能吃「碳水化合物」。
即使吃的量少也沒關係
如果前面兩步驟有確實做到
此時自然就會減量攝取。

米飯麵條、麵點麵食、根莖類食物中
都含有非常豐富的碳水化合物
過多時就會形成體內脂肪。
盡量選擇粗糙的全榖類
食用後容易飽足,血糖也不會升得太高。
圖片
此外,用餐時先吃蔬菜,可因青菜中所含的膳食纖維提高飽足感,接著攝取蛋白質,便能促進腸道分泌多肽YY(peptide YY),影響腦幹及下視丘,藉此抑制食慾,其中又以高生物價蛋白質(如燻雞肉、水煮鮪魚或花枝等)最佳。

吃完蔬菜和蛋白質之後,最後才是澱粉及水果。如此一來,不但營養均衡,更能快快吃飽,而不會一不小心吃太多。

圖片
​外食族進餐順序建議
由於現在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外食的機率大增,在不知不覺中就攝取過多的鈉、油和糖,讓身體負擔增加。因此以下特別針對外食族,提出關於進食順序的建議:

1、吃西餐時
到西餐廳吃排餐時,大多數人都會習慣性的按照上菜順序食用。若想減重,可以試著依照前面介紹的進餐順序,先吃生菜沙拉、牛排,最後再喝濃湯(若店家提供的是清湯,可改至用餐前食用)、吃鐵板麵。飲料則可選無糖果汁或是無糖的原味茶,但建議還是以白開水為主。
圖片
2、吃中式料理時
先喝蛋花湯、豬血湯或味噌湯等湯品增加飽足感,接著點一盤燙青菜(如地瓜葉、大陸妹、豆芽菜、空心菜等,約25大卡至38大卡),並請店家不要在上頭淋滷汁或醬料,以免吃進不必要的油脂。接著再吃含蛋白質的豆腐、魚、蛋類、肉,例如,一顆滷蛋、粉肝、腱子肉等,最後可吃小顆水餃(7顆至8顆為限)或乾麵,整頓飯吃下來不但菜色豐富,更可獲取多樣化的營養素。
​
圖片
0 評論

你知道一顆粽子的熱量是多少嗎?怎麼吃粽子才不會胖呢?

6/6/2019

0 評論

 
圖片
又到了端午節,就會看到新聞媒體跳出來喊粽子熱量超高:有的說一顆粽子熱量就有500~600大卡,有的說有700大卡,甚至更高。

聽起來就是粽子不能吃,吃了絕對會胖的樣子。儘管也常有營養師教大家怎麼自製健康的粽子,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為了吃幾顆粽子而自己包粽子並不實際。

​到底粽子熱量有多高?我們該如何看待應景的粽子?粽子又該如何吃才不會胖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會如何應景吃粽吧!

一般市面上粽子大致可以分為台灣口味的肉粽、客家粿粽及鹼粽、廣東口味的裹蒸粽、江浙口味的湖州粽,湖州粽又可分為甜(內包豆沙餡)及鹹的,其中裹蒸粽的熱量可以高達 1000 大卡。

粽子的食材有哪些?主食的部份,常見的材料為糯米、雜糧榖類、紫米、紅豆、栗子和蓮子、薏仁等;肉魚蛋豆類有豬肉、鹹鴨蛋黃、豆干、蝦米、干貝、乾魷魚、素肉、鮑魚等;蔬菜類有蘿蔔乾、香菇、與竹筍;油脂類則有沙拉油、松子、花生、南瓜子與豬油等。

熟悉這些常見的粽子食材後,在下列表格中區分不同口味的粽子,並將營養成分標示出讓大家更容易選擇出適合吃的粽子。
圖片
沾醬的選擇也是一大學問,吃粽子時醬料盡量少用。如果要用的話,用沾的會比將醬汁直接淋在粽子上好(因醬料的用量較省)。另外,鹹的醬料可以醬油自行調味,或用醬油膏酌量沾取;甜的話則可用純度高的果寡糖適量沾取。

(註)常見醬料熱量(每100公克)~
。鹹醬料:醬油90大卡、醬油膏103大卡、甜辣醬214大卡、番茄醬113大卡、辣椒醬82大卡;
。甜醬料:蜂蜜315大卡、果糖297大卡、楓糖258大卡。

吃粽子的小技巧:
1、挑選較小顆的粽子吃。
2、挑選熱量較低的餡料,避免豪華版大肉粽。不要迷信只包花生的素粽熱量會比有包肉的葷食粽低,因為花生屬於油脂。
3、可挑選熱量較低的南部粽、粿粽或鹼粽。
4、盡量搭配蔬菜一起吃,如:燙青菜、炒青菜或泡菜、海帶等蔬菜類的小菜。
5、搭配水果。可挑選水分高或熱量較低的水果來吃,例如:西瓜等瓜類帶皮一斤大概只有兩份水果,小番茄約23個一份水果。[一份水果熱量為60大卡]
6、儘可能吃原味粽子,少淋沾醬。
​

如果你正在減重,吃粽子的那餐,可能就會占掉當天飲食熱量的一半或以上,所以記得其他兩餐的熱量要控制一下,原則上就是少油、少糖、清淡一點且主食攝取可以減半攝取以彌補粽子較高的熱量。

例如:本來另一餐要吃一碗飯,就減為半碗或3/4碗飯,菜和肉類盡量挑少油的烹調方式來吃。

此外,還可以透過增加活動量來多消耗點熱量來消耗粽子偏高的熱量。

例如:可利用端午連假,安排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到郊外或風景區踏青、騎腳踏車出遊,或出外逛博物館、文創、百貨公司等。也可安排在飯後走走散散步、多消耗點卡路里。

0 評論
    依主管機關相關規定,專業醫藥資訊僅提供醫藥專業人員參考(請申請核可通過後,即可閱讀專業人員區)。
    恕不對外開放非專業人士使用。

    每月文章

    一月 2023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八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六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十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類別

    全部

    RSS 訂閱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全年無休)  早上九點至晚上十一點四十分  (09:00~23:40)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饒河街204號

聯絡我們

02-2767-3402
圖片
  • LINE藥物諮詢
  • FB藥物諮詢
  • 最新醫藥資訊(民眾區)
  • 最新醫藥資訊(專業人員區)
  • 追蹤Instagram
  • 聯絡我們